七尘道
  • 首页
  • 归档
  • 分类
  • 关于

道经十七:“太上”,最好的治理是合于自然

十七章中,老子提出了他用来评价统治者治理能力的四个等级。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如果一个统治者非常称职,那么人民应该都感恩爱戴他。但是老子却不这样想,反而认为这样的君王在能力上只是次等而已,不足称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子有什么说法吧! 本章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七尘解本章开头,用“太上”、“其
2025-05-18
解老

避免过度思考

喜欢思考的人,他们的问题常常是因为过度思考而产生,我们常说“你想太多了”,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解决烦恼,他们决定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思考。 而不喜欢思考的人,他们的问题常常是因为思考过浅而产生。由于本身不擅长思考,为了解决烦恼,他们决定投入更多执行力去尝试新的动作。 这种现象和经济学中的术语“路径依赖”相似。人们总是尝试用自己更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更有效的方式。 而且这种现象并不因为过去成
2025-05-13
明心

道经十六:“归根复命”,人生的低谷更能彰显本性

本章文脉上承道经第一章,从“物”与“我”的关系入手,引出“根”的概念,将第一章的“观妙”与“观徼”进一步深入,从实践的层面为我们揭示了圣人认知世界的根本方法。其中“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句发人深省,它不仅启示我们,一个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处世态度或许更能彰显他的本性,更让我们不禁思考,自己的本性又是如何的呢? 本章原文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
2025-05-11
解老
#人生低谷 #物性 #虚无

道经十五:“不欲盈”,小心呵护自己生命的能量

本章的特别之处在于,将讨论对象从之前的“圣人”扩大到了“善为道者”。为什么说是扩大呢?因为圣人属于“善为道者”,而“善为道者”则并非都是圣人。“圣人”之圣,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是“善为道”而称圣,第二重是居于百姓之首而称圣。而随后的讨论中,则为我们揭示了呵护生命能量的方法,对我们这些心灵疲惫的现代人很有启发意义。 本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
2025-05-06
解老

不要落入追求智慧的深渊

应当保持人的谦卑,不要让对智慧的妄想占据了心灵。贪求智慧与贪食、贪色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它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为食、色受生理所限必不能无限索求,而对智慧的妄想却完全可以贯穿你生命的所有时间。
2025-05-03
明心
#庄子 #智慧 #破妄

道经十四:“执今道”,永远牢记从当下出发

十四章内容很有诗意,意境玄妙悠远,更是五千言第一次正面提到“道”。让我们来看看老子怎么从“微”“希”“夷”出发走进道的境界! 本章原文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七尘解从结构上
2025-04-29
解老

道经十三:“宠辱若惊”,圣人必须敏感

相对于“宠辱若惊”,我们更常听到的说法是“宠辱不惊”。后者的意思是不论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后来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得失心,对得失不在乎。在庄子一书中,也有“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说法,告诉我们应该守住平常心。那么老子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宠辱若惊”这样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解这第十三章,看看老子对圣人之行的独到理解。 本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
2025-04-26
解老

道经十二:“为腹不为目”,正视自己的欲望

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是每个人人生的必修课。在十二章中老子从欲望的角度提出了圣人治世的原则——为腹不为目,这样的原则恐怕也只有真正心里为百姓着想的人才能够遵从,这样的圣人更是从古至今都难得一见! 本章原文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七尘解佛教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说,说这六种感官所引起的欲望,
2025-04-23
解老

道经十一:“三十辐同一毂”,无用之大用

道经第十一章,继续从人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开始观察,车子是人们出行和运输的工具,陶器常常被用来盛放各种食物和水,房子是人们居住的地方。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老子仅仅靠人们为食、住、行所创造的这三种最基本的器具,就归纳出了“无”和“有”之间的玄妙关系。如果你能理解这种关系,并将它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将会无往不利。 本章原文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2025-04-23
解老

道经十:“戴营魄抱一”,五问天地之玄德

第十章以五个问句打头,反思自省之意溢于纸面。以玄德结束,统领全篇,再次呼应第一章“玄之又玄”的智慧。 本章原文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七尘解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抱一不离,精神内守。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气刚则伤人伤己,能柔则生生不息。涤除玄鉴,能毋疵
2025-04-23
解老
123456

搜索

Hexo Flu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