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十六:“归根复命”,人生的低谷更能彰显本性

本章文脉上承道经第一章,从“物”与“我”的关系入手,引出“根”的概念,将第一章的“观妙”与“观徼”进一步深入,从实践的层面为我们揭示了圣人认知世界的根本方法。其中“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句发人深省,它不仅启示我…

道经十五:“不欲盈”,小心呵护自己生命的能量

本章的特别之处在于,将讨论对象从之前的“圣人”扩大到了“善为道者”。为什么说是扩大呢?因为圣人属于“善为道者”,而“善为道者”则并非都是圣人。“圣人”之圣,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是“善为道”而称圣,第二重是居于百姓…

不要落入追求智慧的深渊

应当保持人的谦卑,不要让对智慧的妄想占据了心灵。贪求智慧与贪食、贪色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它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为食、色受生理所限必不能无限索求,而对智慧的妄想却完全可以贯穿你生命的所有时间。

天马行空——关于“我们”

这句话出自马云与周星驰对话节目,节目质量一般,唯独这句话很有意思。 我们很多人一生都困在自我上,想要寻找生命的意义,把自己承担的责任当作身上的枷锁。实际上正是那些责任,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给了自…

道经十四:“执今道”,永远牢记从当下出发

十四章内容很有诗意,意境玄妙悠远,更是五千言第一次正面提到“道”。让我们来看看老子怎么从“微”“希”“夷”出发走进道的境界! 本章原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

道经十三:“宠辱若惊”,圣人必须敏感

相对于“宠辱若惊”,我们更常听到的说法是“宠辱不惊”。后者的意思是不论受宠或受辱都不为所动,后来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得失心,对得失不在乎。在庄子一书中,也有“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说法,告诉我们应…

道经十二:“为腹不为目”,正视自己的欲望

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是每个人人生的必修课。在十二章中老子从欲望的角度提出了圣人治世的原则——为腹不为目,这样的原则恐怕也只有真正心里为百姓着想的人才能够遵从,这样的圣人更是从古至今都难得一见! 本章…

道经十一:“三十辐同一毂”,无用之大用

道经第十一章,继续从人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开始观察,车子是人们出行和运输的工具,陶器常常被用来盛放各种食物和水,房子是人们居住的地方。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老子仅仅靠人们为食、住、行所创造的…

道经十:“戴营魄抱一”,五问天地之玄德

第十章以五个问句打头,反思自省之意溢于纸面。以玄德结束,统领全篇,再次呼应第一章“玄之又玄”的智慧。 本章原文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

道经九:“金玉盈室莫之守”,清醒对待财富

今天来解第九章。本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五千言中唯一一章鲜明地表达了老子财富观的文字。让我们一同学习老子是怎么看待财富的,这种观点对现代人又有何借鉴。 本章原文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