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尘道
  • 首页
  • 归档
  • 分类
  • 关于

道经二十八:“知白守黑”,圣人以恒德为重

百姓拥戴圣人作为他们的领袖,那么圣人应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他应将百姓带向何方?面对百姓复杂多样的诉求,他又该秉持怎样的原则来回应?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对此给出了答案:让百姓恢复其本性,让这本性长久、有力而无偏差地主宰他们的生活。 这一原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个人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道德评价以及对世界运行的理解。 1. 知其雄,守其雌生存和繁衍是我们作为生物最基本的欲求,自然在这两方面赋予
2025-09-09
解老

生活应该随遇而安吗?

常有人说,“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但我越来越发现,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我们都是不知其然而且无法知其然的,比如命运、性格、天赋…… 那些不知其然的东西决定了我们生命大多数事情的出发点,我们也就只能在这些基础上像蜜蜂一般辛勤工作,度过自己的一生。 大概随遇而安就是自然想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吧。
2025-09-08
明心

谈语言的幽灵

当我们凭借本能而不是理性去使用语言,语言就失去了原有的精确性,变成飘浮在空中的幽灵。 古代的典籍之所以称为经,在于其一字一句字斟句酌,包含着丰富的对世界结构的认知。这些结构无不有其精确性和独特性,因而内涵丰富。 然而当我们借助一些白话翻译来学习时,这种精确性就因文字的演变、白话的随意和译者的认知这三重因素而被破坏殆尽。 某些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无疑是一种偏见。可是今天的国人难以学习先贤的智慧,
2025-09-06
观世

道经二十七:“袭明之善”,在于光芒内敛

人们常常用成就的功业大小来评价一个统治者。功业越大,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明这个统治者越圣明、越伟大。然而在老子的思想中,真正的圣人却以不见功业为大善。 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老子先提出了五件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 老子说: 善于行路的人驾车没有车辙印,走路没有足迹。 善于说话的人言语没有任何破绽和漏洞。 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策辅助也能无所遗漏。 善于关闭的人没有人能找到钥匙开启他所要保护藏匿的
2025-09-05
解老

道经二十六:“重为轻根”,稳定心灵世界

我们评价一个人行事稳妥靠谱时,常常用“老成持重”这个词。为什么重这个代表重量的词,却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品质的呢? 这大概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越庞大、越重的物体,往往也越稳定不易改变。 一公斤的铁块我们随意就能拿起,一千公斤的铁块却超出人力所能。像泰山那样的山岳,更是非人力所能撼动,耸立在大地之上千年不移。再观察天与地的特点,相对天空的云气风雷四时变化,乃至一天之内、一
2025-09-05
解老

道经二十五:“域中四大”,道天地王

天地运行不辍,万物在天地间生息繁衍,这是现代人和古人对大自然共有的认知。 在这幅天地万物所辉映出的画卷中,变化是永恒的主题。 无论是日月星辰的四时推迁,或是植物的生长成藏,又或是动物的生老病死,在一切的变化之中必然有一个不变的主体。否则,天地万物就不可能形成如今这样井然有序的样子,也不能被我们人类所认知和把握。 这生生不息、造化万物的母体究竟是什么呢?以我们人类有限的生命和浅薄的见识,恐怕永远也无
2025-09-05
解老

道经二十四:“企者不立”,找到自己的步调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弱者想要变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步调,勉强自己过分努力是不会长久的。 那么如何才能找准自己的步调?老子给出的回答是——诚实地对待自己,去除那些由虚荣心产生的无用的行为。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老子进一步列举了四种行为——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它们分别说的是:1、自己肯定自己,那事情的缘由就不能真实地呈现出来。2、只从自己视角看问题,就没办法准确判断事情如何
2025-09-05
解老

聊聊努力与成功

个人的努力对于事业的成功影响究竟有多大? 人们惯常的认知模式: **A + B + C + …… = 成功** A、B、C 等等代表个人所表现的特质比如努力,实际上从定义上就错了。 这种认知模式把成功当作一个拼盘。人们理所当然地这么想:只要努力,就算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功,很小的成功总是能够期望的吧。 实际上成功的事业有赖于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因此关于成功更为合理的认知模式是: A + 努力 ->
2025-08-14
观世

道经二十三:“希言自然”,人力有时而穷

先贤的伟大之处,是他们擅于用质朴平实的语言为我们说明那些看似简单但却极其重要的道理。在这第二十三章中,老子告诫我们不可妄为。 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个渴望无限膨胀的自我。当这自我用个人的面目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以至于胡作非为,而当它占据了社会的心智,就表现为人们的暴戾与癫狂,将带来冲破理性和规则的大灾难,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如此。 本章原文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
2025-08-13
解老

聊聊拔苗助长的必然性

今天来聊聊拔苗助长的必然性,先从这个故事本身说起吧。 古代有个农民,嫌他家种的禾苗总是看起来没有生长一样,于是就到地里去,用手把禾苗一株一株地拔高。 做完这些,他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高兴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 他儿子听完这话马上跑去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我们看完这个故事,难免要嘲笑这个拔苗助长的人异想天开,居然以为人力拔高的禾苗和自然长高的禾苗
2025-08-07
观世
123…5

搜索

Hexo Flu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