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八:“不争故无尤”,上下相知然后能和

今天来解第八章最后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

七尘解

尤这个字简单,我们都知道一个词,“怨天尤人”,是抱怨上天责怪他人的意思。在这里尤和怨意思相通,都是不满、埋怨、责备之意。

而不争这个词就需要多加注意了,它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显然老子在不争这个词中寄寓了一种理念,而非仅仅是不争斗之类的含义。

在前面第三章中,有“不上贤,使民不争”的说法,那个“不争”与“不为盗”、“不乱”并列,意指圣人不要因为举贤任能,而使民众争先恐后地谋取贤能之名利。

显然那个“不争”指的是民众的心态,而这里的“不争”则是指圣人行事的原则,两者大有不同。

然而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本章的讨论主题是水至善、水之德,这“不争”,一样是水的德行。

让我们想想吧,为什么我们能够对水保持一种感激而又敬畏的感觉呢?水对于长养万物,有着莫大的功劳,所以人们无不感激颂赞它是生命之源。可是当它发起脾气来,也是恐怖至极。一场突然的暴雨、一次突发的洪水,都能够轻易带走许多生命。每年也有许多人失足溺死在水中。但我们从来不会责怪水本身。

这是否可能因为,我们本能地知道水属于没有生命之物,只是按照自然规律运动,埋怨它也没有用呢?水虽然对生命有莫大之功劳,却从来不因为这功劳便向生命索求什么回报。水虽然有时会突然发挥出狂暴的力量,却也从不会在意受难的是王侯还是百姓。

圣人治世的目标就是效仿水的德行,不向百姓要求贤明的美誉,也不要求超出自身所需的利益,坦然处下体察民情,施行政策章法分明,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只有这样百姓才能既感激于他的功劳,却又自强自立,不产生依赖他的心理。即使圣人执法严苛,百姓也不会责备和埋怨他,因为百姓对他有着充分的认知,如同知晓水性一样知晓圣人行事的原则。

这大概就是“不争故无尤”的含义了。不过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还是不要学习圣人的行事原则。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又不是圣人,而且我们所处的绝非是一个不争的世界,社会的规则要求我们,不争就无法生存。所以出于现实性的考虑,我们还是得先解决了生存的问题,然后有一点余裕的话,再去学习和感悟圣人之言,这样才是比较合适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