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继续第八章解读。在“水几于道”的论断之后,老子用了一个排比句,指明了圣人应当从水的存在中效法的六种德行。
本章原文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七尘解
居善地:水虽然布散于天地之间,但是分布也有差别。显然,水在大地上汇聚成江河湖海,其量要远比天上云雾多出许多。想象一下,如果海洋中的水全部都在天上,形成数千米的水层覆盖整个地球,那么地球上将没有任何生命能够生存。这启示圣人,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百姓生存的环境,从百姓的立场出发考虑事情,而不是高高在上,反而剥夺了百姓生存的条件。
心善渊:渊,即深水之潭。水具有无穷之力量,然而却能在奔流之时催发点点生机,其核心正在于渊的存在,如果没有渊来调节水流的速度,吸收水流的能量,那么水在地上奔流到海将会是何等可怕的场景,一切生物都将被无尽的水湮灭生机。渊至大,则成海。圣人因其力量之大,更应有渊海之心,涵养一切,包容一切,否则一旦随意发泄,便如洪水海啸一般,百姓生灵涂炭。
予善信:水可利万物,亦可害万物。人们从事农作,总会祈求风调雨顺。顺的背后,就是水的信之德,如果天时不调则将造成灾难。降雨稍有不够,人力尚可从地下引水灌溉补救。然而若是久不降雨或是连续降雨,作物受旱涝之灾多半减产乃至颗粒无收。又或者将收获时,一场大雨落下,没来得及收便直接在植株上发芽,也是白忙一季。如此就知道信的重要。圣人施策,也要效仿降雨有信,必须让百姓有所预期,而绝不能朝令夕改,否则百姓将无法生存。
政善治: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都知道治水的关键在于疏而非堵。洪水奔流,也符合物理规律。如果不顾规律本身,一定要在不可能的地方保留你的庄稼和房屋,就算一时之间付出努力能够成功,终归是要被洪水积攒的力量冲垮。在自然面前,我们只能顺应,而不能挑战。治理社会也是如此,民众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效仿治水之理加以疏导,反而煽动对立,火上浇油,难免有玩火自焚之患。
事善能:能,亲善之意。水在大地上无孔不入,生物依赖水才能生存,生命活动依赖水才得以完成。可以说,与万物相亲善者,无过于水了。圣人治世,也应效仿水的亲善之意,为百姓安居乐业构建良好的环境。有巢氏教人筑屋,从此人们不再受山洞阴暗潮湿之苦。燧人氏教人用火,使人类摆脱了生食血肉带来的疾病。神农氏遍尝百草,只为解百姓无医无药之困窘。这些人把自己的智慧像水一样播撒给人们,融入所有人的生活之中,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百姓拥戴他们为圣人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动善时:农事之中,有“及时雨”的说法,意思是作物最需要雨水时下了雨。圣人也效仿这雨及时之德,在百姓遇到困苦和意外时,给予他们生存保障。人的生命很脆弱,一场意外就可能使人丧失劳动能力,这时候的个人和家庭可能需要社会的帮助才能度过困难的时期。圣人动之以时,就是在百姓陷于困苦之境时,用自己的力量给他们坚持生活下去的勇气。这样社会才作为一个整体,用一种和谐的形态与自然相处。
治理,首先讲究立场,然后由这立场衍生出观点,再由这观点,演绎出具体的方法。圣人观水,感悟六种德行。居于地,心似渊,静以信,动以时。顺应百姓之天性,疏解社会之冲突。最后还是希望能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篡泯人性、驱人相食,招来天灾人祸,惹得天怒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