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与欲求

人们常常认为社会是由共识构成,也就是对某些事物的共同认知和期望,例如生存需求、合作劳动、社会秩序、科技发展等等。

但是在另一方面,人们也常常发现,每一颗心灵其实都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孤岛,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于是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人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都会被自己的主观所扭曲,那么是否还有什么能够真正让人们能够达成共识的东西呢?

我们对个体事物和复杂现象在我们头脑中所引起的直观印象和主观印象分别考察,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讨论。


1. 对个体事物的直观印象

我仔细想了想,这种共识大概只存在于对某一具体的单个的事物的感官印象上。比如一颗苹果,人们对它的直观认识,包括大小、颜色这些属性,通常不会有太多歧义,这是由人类作为同一个物种具有几乎相同的生理构造所保证的。

2. 对个体事物的主观印象

一旦由直接的感官印象,转到抽象的意识当中,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

人们开始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对待这颗苹果,此时直观印象就褪去,而主观意识开始活动。有人可能经由这苹果想到某个亲人,有人可能联想到某个童话,也有人可能联想到各种关于苹果的生物学知识。

这种情况下,对这苹果所具有的一些感官共识,就成了次要的东西,意识的分歧首次出现了苗头。

人们虽然大致可以理解彼此的不同联想,并且也能够在自己的过往经历中找到类似的东西,但是在这第一个念头的取舍中,我们就已经发现了人们为苹果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即便是在同一个人头脑中关于这苹果一连串先后的联想,也经由时间次序先后而表达了各个联想有着不同的重要性。

3. 对复杂现象的直观印象

而当不同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连接,共同组成某一现象,人们对现象的感知就更容易出现分歧和矛盾了。

这里以赛跑比赛为例子,假如我们坐在距离较远的观众席上,可能会发现发令枪未响,运动员就已经开始奔跑。即使我们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这一事实,我们仍旧很难判断运动员是不是抢跑了,因为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并未精确到允许我们从远距离去判断如此细微的差别。

这种情况下,假设让坐在观众席的各位投票对抢跑与否进行表决,可想而知会出现不小的分歧。

此外还有另一个为人熟知的例子,是冰淇淋销量高和溺水人数变多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两者由于同时在夏天发生,因此具有了一种相关性。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能够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区分开来,可是在其他情境中,判断力却常常失误甚至和现实产生严重的矛盾。

举一个在二战中对飞机做防弹设计的例子。工程师们发现返航的飞机机身和机翼布满弹孔,而座舱和引擎却很少,由此做出推断,认为座舱和引擎不易被击中,因而应该对机身和机翼进一步加固以提升安全性。然而统计学家经过考察却指出:座舱和引擎被击中会导致飞机坠毁而无法返航,因此这两部分才是真正应当添加防弹设计的地方。

4. 对复杂现象的抽象印象

生活中还有一些事情是相当抽象的,我们实际上无法对其做出任何直观。比如国家发布的某一政策造成了什么影响,又比如股市的波动到底是在对什么事件做出反应。

人们发明各种理论,想尽办法去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它们的复杂程度并不因为这些理论而减少一分一毫。它们就像水中花、镜中月一样,仿佛是理性永远无法触及的存在。

在这里,有着最为复杂多样的分歧,人们的需求之间彼此冲突、互相角力,构成了我们所处的变动不息的世界。


通过以上四个场景的分析,我们发现要取得共识其实相当之难。许多我们以为是出于人类理性、由人类的正面素质所构成的共识,其背后真相可能并非如此。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认为国家是由人们共同渴望秩序进而结成社会契约才得以构建,可是现实告诉我们,国家对内部社会组织和成员所具备的绝对暴力优势才是所有国家维持稳定的基础。而国际社会之所以能保持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分工协作,也离不开核打击和武器代差所造成的恐怖威慑。

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理解,人们实际上反向运用了对暴力和死亡的直观,而构建出一个容纳地球八十亿人的总体秩序。

而站在死亡的对面则可以发现,对金钱的追求不分国界种族地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则是因为金钱从最基本的层面上代表了生存欲求的满足。

在生存欲求的基础上上,人们还衍生出着非常多样甚至精细、微小的需求。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而在所有创造中所最为人关注的,是各种工具,我们甚至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工具是人类生存欲求的延伸,人们通过工具来直接满足欲求或提高满足欲求的效率。例如,痒痒挠用来抓痒,获得身体的安适,又例如电饭煲,让煮饭变得轻松,方便地满足自己食欲。

以上说的工具有着不同的形体和材质,但假如我们稍稍扩大观察的范围,就会发现人类也擅长制造各种无形的工具,比如语言、知识、理论等等。显然这些无形的工具在满足人们欲求方面更加间接和抽象,既难以掌握又难以运用。那么以这些作为业余兴趣的人群要远远少于那些喜欢运动、社交的人群,也就可以理解了。

从这些工具的本质中,我们应当能够映照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究竟目标为何。事实上,这是一面非常好的镜子,帮助我们形成对世事人生的真切认知,而不再陷于各种稀奇古怪的臆想当中折磨自己。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共识形成的困难,并走到了它的反面,讨论了欲求的满足,然后进一步延伸到了工具与创造,最后结于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探究。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共识与欲求
http://qichendao.com/2025/10/21/共识与欲求/
作者
qichen
发布于
2025年10月2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