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三十:“以道佐人主”,不可滥用武力

与前二十九章不同,本章内容在文意上明显割裂为两部分,因此在解读时,笔者决定特殊对待。让我们先看看原文。

本章原文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七尘解

笔者按照文意的内在逻辑,将本章划分为两段。

上段着眼于军事,从“以道佐人主”开始,抛出了“不以兵强于天下”的论点后,进一步论述为何如此。

下段着眼于施政,从“善者果而已”到结束,论述了施政要懂得知止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出现的骄、矜、伐等概念,在第二十二、二十四章解读中已经出现过。

基于这样的结构,笔者决定对上半做较详细的文意解读,而下半中的文意仅作简略叙述,聚焦于字义解析。这样既避免下半部分了与之前的解读重复过多,又可以用对上半部分的解读呼应后续的第三十一章内容。

下面逐句解释。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用“道”来辅佐君主,而不是用武力屈服天下人心。这样才会有好的结果。军队交战的地方,(田亩荒废而)荆棘丛生。(滥用军力攻伐之后,必定会出现灾荒的年份。)

一、关于人主的疑惑

实际上,“人主”这个词与道德经的整体氛围格格不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道德经最为推崇的德行。全书中,一向用“圣人”来指代有德行的统治者。

“人主”和“圣人”这两个词语的性质有着鲜明的区别。圣人终究是人,表明他自视为社会的一员。而人主则侧重于“主”,是权力的化身,表明他自视居于民众之上,民众被他所拥有和驱使。

事实上,人主这个词在整本书中也唯独出现这一次。在本段中,无论是“人主”这个用词,还是“以道佐”这个辅佐的第三视角,都是绝无仅有的。再结合本段与下文文意上的割裂,笔者推断这里可能是流传过程出现了讹误,又或是窜入了其他书籍的内容。

二、春秋时代的军事环境

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兼并不断。虽然此时的兼并尚存一些道德底线,被兼并国家的贵族也不一定会受到过分的对待,然而这对所有君主而言终究是一种心理上的无休止的折磨,这种折磨直到自己的国家真的被大国兼并之后,也就是尘埃落定了才会有所缓解。

老子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动荡不安,每个人的身份认同都受到考验。一个人今天还以这国国人自居,第二年可能就变成了另一个国家的臣民,再过上几年,又有新的君主到自己生活的地方来宣告统治。

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对每个国家的人力物力都会造成巨大的消耗。仅仅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威胁,可能就需要屯兵边境。本可用作耕地的土地就此荒废,长满了荆棘。本该在家务农的农民,成为军队的一员而不能再从事劳作。收入的粮食不断减少,不生产的群体却在增多,此消彼长之下,即使没有天灾,饥馑时常发生也是必然。

在这样一个时代,老子“不以兵强于天下”的理念,可以说是对所有君主的一种劝导。

但这种劝导也注定是徒劳的,因为在这样一场军备竞赛之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历史也印证了这一走向,在漫长的春秋战国时代之后,秦国终究还是兼并了六国,一统天下。这样一个践行了“以兵强于天下”的强大秦国,却在建立仅仅十四年后就走向崩溃。

如此的历史,既是给老子这两句话做了一个生动的反面注解,同时也告诉我们——理性的认识在人类无休止的生存斗争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好的施政只在取得想要的结果后就停手了,不要因为满意这结果就将其固化为呆板的制度。圣人能够在取得结果后不骄矜、不夸耀,这就是“果而不强”的道理。事物超过了繁盛的阶段面临的就是衰亡,(人们也如此行事的话)就是没有遵循道,如此处事是不能长久的。

在二十二章和二十四章中,两次出现了对“自是”、“自见”、“自伐”、“自矜”的否定,在本章中,稍稍改换面貌,又再次出现。

这里的三句话,以“果而不强”为核心观点,围绕它展开。

什么是“果”?果本意是草木的果实,引申为我们做事取得了结果。这个字比较好理解。

那么什么是“强”?强与弱相对。

今天的人们常常用力量的大小来理解强和弱的对比关系,而这实际上是字义随时间演变的结果。在本章中,“以兵强于天下”和这里要解释的”果而不强“两句中的字义就不一样。

前者说的是力量的强大和意志的压倒性,而后者则更还原到强与弱的另一组本义。这里强字意为僵硬,在古汉字中从另一个字合并过来的字义,而弱意为柔软细微,正如其字形所直观展示给我们的那样。

这组字义的对比在道德经的另一篇有着更明显的对比,那就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八章,帛书甲本)”这句话。又如“水之胜刚,弱之胜强(八十章,帛书甲本)”,总的来说后面这组字义在道德经中更为常用。

有了对这“果”和“强”两个字的理解作为基础,我们就能轻松理解这段论述了。可以看出,本段再次发挥了在以前解读中所提到的“取法天地”的基本方法论。

“果而不强”,实际上就是从自然界得到的一种直观印象,尤其那些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结出果实之后,植株很快就凋零枯萎了,只留下僵死的枯枝败叶。“物壮则老”说的正是这类植物菁英泄尽、徒留枯枝的模样。

而人类社会中,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一旦对外界形成了完全固化的反应模式,陷入“自是”、“自见”、“自伐”、“自矜”的陷阱,也就和僵死的植物没有什么区别。主动远离了“道”,这样的事物,离消亡就很近了。


至此,本章的两段便已经完整解释了。我们再回顾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将上半段的军事和下半段的施政放在同一章,从文意上虽然显得割裂,但是却也启发我们将这两种活动放在一起对比,以此来观察一位君主应该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与自己的原则。

在这观察和思索之后,我们将在下章中看到老子用“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句话,给出了一种更抽象却直接的回答,让我们下章见吧。


道经三十:“以道佐人主”,不可滥用武力
http://qichendao.com/2025/10/02/道经三十:“以道佐人主”,不可滥用武力/
作者
qichen
发布于
2025年10月2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