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从内心,成为自己——谈谈职业的选择

一个人最好成为自己,也终究只能成为自己。

让我们观察年轻人吧。我们看到年轻人在这世界上不断地做出尝试,这包括:发展各种兴趣,从事不同的职业,和各色各样的人们打交道……

年轻人身上洋溢着的活力就从这多种多样的尝试中体现出来。现在我们要问:这诸多的尝试,究竟是为了什么?

所有的行为,在我们的心中唤起不同的体验,也留下独特的记忆。这些基于自己意愿的活动,明显地不同于我们少年时期的主要活动——上学。因为到学校学习更多是一种义务,而非主动的选择。直到我们成年了,独立了,我们才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把自己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

当我们出于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时,所有的行为也就必然都体现了我们的某种意图。根据这些行为所引起的体验,我们就逐渐发现哪些是自己喜欢的活动,而哪些被自己所排斥。

也就是说,我们在不断地尝试中,逐渐地发现和理解了自己,了解了自己与世界互动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在这诸多的活动中,又因为工作既占据了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又作为经济基础决定我们的生活条件,因而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对我们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由此引入第二个问题——我们怎样选择自己的工作?

在今天的世界,工作之所以仍然必要,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处在普遍的匮乏当中,不工作就没有收入,就无法生存。而对一部分家境富裕的朋友来说,工作的必要性则在于,个人天生的特质和力量如果不能通过健康而有益的途径(也就是工作)消耗掉,那么就会造成深重的精神痛苦。

因而对每个人来说,选择何种工作,都是一个关系到人生幸福的关键抉择。

通常,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技能基础、过往经历、自我性格、家庭环境等许多因素,因此这对工作的选择刚开始会显得很复杂。

而在另一面,当我们真正进入到工作环境当中,我们的自我很快就会对自己是否适应这一工作做出评断。这种评断非常主观而并不基于理性,我们喜不喜欢这工作直接反应在自己工作时的状态上。

如果情绪上感到积极愉悦,而心态上能够维持平静专注,显然证明我们喜欢这工作。相反如果感到消极和不快,常常被其他东西吸引而转移注意力,那么对这工作的讨厌也就不言而喻了。这种对工作适应性的非黑即白的主观判断非常简单。

选择工作时的理性判断以及对工作适应性的主观判断,这两者我们究竟应该听从哪一个?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后者。因为当我们听从自己的内心时,我们是幸福的。

而如果我们试图用工作环境、薪水等等理性因素去说服自己这份工作就是最佳选择时,则会面临注定的失败。可惜我们所受的教育往往要求我们听从理性行事,关于工作的痛苦大多也就由此而来。

综上所述,一个人在择业时最紧要的原则有两条,第一条就是完全听从自己的内心,正因为有这第一条所带来的果决,第二条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那就是多尝试。当我们完全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用理性干扰自己的判断,我们很快就能理解自己对一份工作的适应性进而做出判断,然后决定是否应当寻找新的工作。

这样一个决策模型中,并没有包括对市场工作机会和自己以及家庭当下经济状态的考虑,而在实际的决策中,我们许多人正是常常受到这两者的影响,而不得不将就着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难以脱离。至于应该将这两者的重要性提升到何种程度,就看朋友们自己的考虑了。

如果恰好能在离开学校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找到自己非常适应的,那无疑是幸运的。但也应该清楚,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幸运,多尝试总是好的。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择业和换工作的沉没成本比我们中年以后要低许多。如果一个人早早就学会了听从内心的判断,那么他的人生显然会少了许多的遗憾。


听从内心,成为自己——谈谈职业的选择
http://qichendao.com/2025/09/27/谈谈职业的选择/
作者
qichen
发布于
2025年9月27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