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判断力(一):判断力为什么稀有
“人们纷纷闭上眼睛,却争先恐后张开嘴巴。”
一般来说,要讨论一个事物,要先把这事物的定义条分缕析地搞清楚,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但既然是随笔,就不拘泥太多,只从一点说起。
今天要说的判断力,是指在大量繁杂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这里说的 “大量” 体现在:每个人只要活着,就会持续接收信息,因而单从接收信息的数量来看,拥有平均寿命的人在这一点上不会产生太大差距。
这里说的 “繁杂” 体现在:承载信息的载体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亲身的见闻体验,从家人朋友处听来的奇闻轶事,报纸杂志上的新闻、文章,又或者是书籍上的知识,音乐、戏曲、歌剧、电影、视频中的故事……等等等等。
基于我过去的经验,可以无疑问地做出这一论断——判断力在人群中是一种极为稀缺的素质。但让我好奇的是,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庄子》中 “轮扁斫轮” 这个小故事中我得到一些启发。故事讲的是轮扁这个砍轮子的工匠,用自己数十年砍轮子的经验给国君上了一课,告诉他阅读圣人之书,也不过是拾其糟粕罢了。
砍轮子是工匠和木材之间的互动。想要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既不破坏木材的内部结构以保证其强度,又能完美而精确地加工成所需的形状,确实需要反复地练习下手的力度和角度。其中的技巧或许可以传授大略,但是那些无法言说的精微判断却只能依靠个人的领悟力去揣摩了。而国君治国的实践和读书学习之间存在的鸿沟,也就如前者般没有二致。
然而,这个故事最关键的地方还不在于轮扁砍轮子的实践和国君读书学习之间的对比,而在于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如何看待事物。
我们还以砍轮子为例。把这个有几十年经验的老师傅和刚入门的学徒的制品放在一起,我们或许能够看出优劣,但却终究无法明白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优劣。即使我们从老师傅那里学到一些理论,明白了操作的基本方法,我们也还是无法透彻地理解两者的差别究竟在何处。再深入一些,将这个老师傅的制品和一个熟练工的制品放在一起,我们作为一个外行人甚至可能完全看不出来差异在哪里,而只有内行才能只能那外观上的极微小差异背后所需要积累的苦功。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感官在事物上所能感受到的差异和这差异之处于这事物的整体所占比例,往往是极不相称的。而这一点构成了对良好判断力的极大干扰。
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对事物运行不畅的地方产生超乎寻常的关注,比如:
- 一段意境优美的文章,其中出现了一个错别字。这错别字就会显得格外扎眼,让人感到不爽。
- 身体所有部分都非常健康,唯独脚趾踢到桌脚,疼痛就会一直提醒我们注意自己那个受伤的脚趾。
- 一个运行良好的计算机系统,出现仅有的一个无害的显示bug,就使我们作为用户迫切想要反馈,不吐不快。
- ……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似乎大部分时候,我们总是容易忽视那更为底层、起决定作用的事物之核心,而对一些表面的、直接触及感官的东西产生极不相称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有时甚至会让我们心中产生出完全否定整个事物的可怕倾向。
更让人感到难过的是,对这种干扰的利用,似乎成了构建社会意识的关键手段。
也就是说,不论何种社会形态,都在有意识且无间断地制造对立、偏见和刻板印象。
但我们也不能将这种现象简单归咎于 有影响力的阶级或群体 故意作恶。因为假如不是作为社会大众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喜爱这一类内容,那么前者这葫芦里的药无论如何是卖不出去的。
正是社会大众的好奇和需要,催生了社会意识本身以及这构建社会意识的关键手段,并反复地继续确认这意识,继续加强这手段。而无论这个意识,还是这些手段,都仍然还是浮于表层的,与社会之所以能够运行的核心原因并不相干。
综上所述,人们本身在感知上所具有的天生弱点以及这弱点在社会层面上的共鸣和放大,使判断力这种素质变得愈发稀有。而判断力又是构建秩序的基础,于是话语和意识的混乱也就在这世界上变得越发普遍。 只要用心观察一下今天的世界,就会明白这个趋同的倾向是多么有力和无可阻挡。
P.S. 判断力是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的能力,有许多内容可以发散,预计未来还会反复提到,因此本篇标题加了序号一,但不是说从这篇开始更新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