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二十九:“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圣人以克制为原则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想要掌控天下,并按自己的想法加以改造,我料定其不能成功。
“天下”即是天穹之下,包含了人类社会和一切生灵,乃至大地本身。而随着历史发展,这个词从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概念演变成了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的复杂概念。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视角来看,那么与“天下”这个词意思最接近的就是“世界”了。
但天下和世界还有所不同,天下更包含一种以华夏文明为中心,加上周围所有附庸所构成的政治文化观,而世界这个词则包含更加丰富多元的意味。简单来说,天下是个中心化的概念,而世界偏向于去中心化或者说多中心化。
老子开篇即否定了那些雄才大烈的君主常有的幻想。那就是统治天下,以天下为私产,并按自己的意志随意改造。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老子认为,天下可被看作一种最为神奇的器物,不是可以被人类改造的东西。
但究竟为什么说它神奇呢?本章并没有说,直接跳过这一点给出了“非可为者”的论断。
不过,结合道德经其他篇章,我们可以推测出老子在本章所说的“神”为何而神——天下作为一个无边广大的器物,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并没有一个人格化的造物主去干预它,它却能呈现出一副秩序井然的样子,始终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想知道这天穹之下的地球生态系统已经运行了多久吗?据说目前最古老的生命化石是澳大利亚西部叠层石中的微体化石,它们由35亿年前的细菌和古菌堆叠而成。
如果我们将其作为最早的生命加以审视,就会发现,从那时起,无论出现何种灾难,即使是遭到数次物种大灭绝这样的沉重打击,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都未曾崩溃到生物完全无法生存的地步。
也就是说,仅从时间角度来说,这个生态系统也已经运行了近40亿年而没有崩溃。这不算神奇的话,那还有什么能够称得上是神奇呢?
如果我们再将这个事实和另外两个事实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更能体会到这神奇之处了——
一、在人类目前所能探索的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中,竟然没有丝毫生命存在,甚至也没有发现任何生命存在过的迹象。
二、人类利用科技手段所能构建的生态环境,能够维持的最长运行时间,是1991年“生物圈2号”项目的两年时长记录。
对比之下,我们可以说,生命以及地球的生态系统,就是人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伟大的奇迹。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想要改造它的人必定失败,想要占有它的人也必定失去。
我们仍然可以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理解这种不可改造、不可占有的特性。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科学水平快速提升,这同时也助长了人类的傲慢心理。为了改造环境或是获得经济效益,人们犯下了很多短视的错误。比如,引入外地物种,导致本地生态的不可逆破坏。再比如,某些物种因为具有经济价值而被捕杀至种群濒危甚至灭绝。
在这些例子中,人们总想利用自己刚获得没多久的浅薄知识去改造地球上自发演化了几十亿年的生态系统,其结果当然是完全的失败。
同样,在人类历史中,也有许多皇帝或者国王不顾民众的生存危困,肆意敛财挥霍而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这些统治者也往往因此走向了身死国灭的下场。
我们再将上面自然与历史的两个例子做一比对,就会发现,无论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物种引进或捕杀,又或是追求个人享乐挥霍的滥用民力,都是人类将满足自己内部的欲求当作了与世界交互的唯一目标,而完全不去考虑这世界本身的条件和规律。
那么这世界本身的条件和规律,又是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天下神器,非可为者”这个现象呢?——答案就是万事万物的天性不同。
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
正如老子所说,这世上万物各有各自不同的性质。
有的东西天性好动,占主导作用。有的东西则总是作为追随者,跟着前者的脚步。
有的东西天性行动微弱缓慢,而有些则急促有力,有的东西坚固,有的东西羸弱。有的东西性质稳定,而有些东西则会迅速的衰败转变成其他形式。
不管是无机物、动植物还是人类,彼此之间都各有各的不同。正是因为万物天性不同,那种幻想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或自然之上,对社会或自然随意加以改造的做法必定只能失败。
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
圣人正是明白了“天下神器,非可为者”这个道理,才会把克制和内敛当作自己行事的基本原则。去甚、去泰、去奢三个词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要克制满足自己欲求的冲动,按照事物遵循的根本规律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