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二十七:“袭明之善”,在于光芒内敛
人们常常用成就的功业大小来评价一个统治者。功业越大,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明这个统治者越圣明、越伟大。然而在老子的思想中,真正的圣人却以不见功业为大善。
在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老子先提出了五件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事。
老子说:
- 善于行路的人驾车没有车辙印,走路没有足迹。
- 善于说话的人言语没有任何破绽和漏洞。
- 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策辅助也能无所遗漏。
- 善于关闭的人没有人能找到钥匙开启他所要保护藏匿的东西。
- 善于打结的人他人看不到绳结何在而无从解开。
如果我们用常识来理解,第一反应当然是“这怎么可能呢?”
只要一个人行动,必然要留下痕迹。只要一个人说话,必然会有漏洞。没有计算工具的辅助,我们能计算的东西非常有限。任何的箱子一定存在打开的方式。所有的绳结也必然能够找到线头来解开。
是啊,在这个由物质组成的世界,老子所说的这五件事是断无可能发生的。因此,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子说的是圣人之心。
以心行路,则虽千万里而无迹。以心教化,则无所言语而民众相安。用心思虑,虽无筹策亦可洞悉世事人心。一心节制自我,则一切欲望杂念皆不能扰我心清静。与民心心相印,则不需约定民众也会贴然信服。
因此,圣人之恒善,在于救人。而这种救人,和路见他人危难救其性命不同,是救人于无形之中。不见圣人自己有任何功业,仅有民众安居,上下一心,相安无事。但济人利物的功德最大也无过于此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行常人所不能,被人们尊崇地称作“千古一帝”,但其修长城、修宫殿,滥用民力,苛政扰民,万世一系的大梦两世即碎。汉高祖虽无始皇帝之名,其治理之功却更加妥善,行黄老之治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奠定了四百年汉朝之基础。及至今日,中国人仍以汉人而非秦人自称,从中即可略见两者之别。
圣人的功施被及万物,使人想起太阳之明光普照,然而太阳之光明人人可以看见,圣人的功德却只能于心间默会,所以此种光明可称为内敛的光明,也就是“袭明”。
无独有偶的是,在庄子的逍遥游一篇中,也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说,可见智者所思总有相通之处。
另外,圣人之言行功业虽可于心间默会,究竟如何能够做到却还是个问题。
于是老子更进一步,教我们“择善而从,不善则改”。
见到他人成事,以之为师。见到他人败事,以之为戒。如果不能做到这些,而想用自己短暂的人生去经历所有失败然后成长,那要付出的代价太过惨重。
不能从他人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即使聪慧明断,也难成大事。这就是人们获得大智慧的关键。
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并不只是事业上应该有这种观念,在个人生活上也应该做到。例如当我们看见他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恶果,自然应该能够想到节制口腹之欲,避免过思过劳,以免陷入同样的困境。
健康就是这样一种事物,当你拥有它时,你感觉不到它,当你失去它时,病痛才会给你最严厉的批判。身体的安适在于日常的养护,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而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能懂得这一点并把它运用在生活各个方面,也就可以称作理解和践行了“袭明之善”了。
本章原文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
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才,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