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二十二:“圣人执一牧天下”,无我的至高境界
人们常常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凭借的一定是他远超常人、洞察一切的智慧。但这只是一种妄想,“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靠理性和智慧治理天下必然碰壁,因为人属于自然,而不是相反。圣人早早就洞悉了这一切,他找到了可以用于治理天下的那个一——“无我”。
本章原文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
七尘解
本章着重论述了“曲全”的道理,就是说,曲折行事最终能够达成完满的结果。
老子先从身边的常见现象说起,告诉我们圣人为何效仿自然而“执一”。继而论述了这种“执一”并非真的有个一以贯之的原则存在,而是通过否定错误的做法来达到“一”的理念,从而引出了“不争”这个最高原则。最后用一句感叹收尾,提示我们“曲全”的重要性。下面逐句解析。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折的事物得以保全,弯折的事物符合正道,低洼的土地会被水充盈,破败的外表也可畅发生机,选择很少时人们容易做出决定,选择很多时人们内心却犹豫迟疑。
人人都渴望自己的生命能够畅快自由地发展,不受约束。从道德上来说这当然很正当了,但可惜当我们一回到现实立刻便会发觉这个世界的贫瘠本质。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那些朝向天空的笔直树木,觉得它们能够自由地舒展自己的身姿真是太好了。但我们一旦将目光投向他们的根系——那张牙舞爪的、干瘪的、裹着泥土的粗糙根系,立时就会理解生存的搏斗向来是如此艰辛。若没有这些弯曲、丑陋、紧绷的根系,那绿叶红花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的幻想。
为了生存而奋斗的活动一向是丑陋的,不合人们审美的,但它却是符合自然的,因为自然永远把阻力随机地散布在一切时间和空间。这种散布从根本上超出人类理性所能预测的范围,因而为了生存下去,绕开这些阻力就是我们作为生命理所当然的目标。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所以圣人遵循“一”,用它来治理天下。
人们常常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凭借的一定是他远超常人、洞察一切的智慧。但这只是一种妄想,“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靠理性和智慧治理天下必然碰壁,因为人属于自然,而不是相反。圣人早早就洞悉了这一切,他找到了可以用于治理天下的那个一——“无我”。
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不从“我”的视角看待百姓,百姓的本性才得以彰显。不从“我”的成见去理解事物,事物发展的道理才变得显明。不用“我”的喜恶去赏罚民众,顺其自然是最大的功绩。不自作高贵,因而能够成为众人的官长。
原来“无我”并非是一种肯定性质的策略,而是通过否定来达到。普通人常常说“我认为”、“我觉得”、“我发现”,并把这些当作很自然的事,因为既然人们免不了受到自身的局限,那么基于这种局限的“我”不管做出何种行为、犯下何种过错,自然都是可以得到原谅的了。
但对圣人来说这样却不行,因为圣人身上肩负着天下,便不能任由“我”的意愿取代天下人的意愿,否则便会造成严重的灾难。他所能做的,只能是顺应天下人的本性。众人想要安稳和秩序,他便引导他们如何构建这种秩序,众人讨厌邪恶和罪行,他便引导他们用刑罚和法律来规范行为。所谓“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如此了。圣人就如同一面镜子,人们从他那里看到的只有自己,而没有属于圣人的什么形象。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圣人懂得“不争”的智慧,因此天下无人与之相争。
圣人所秉持的不争,并非不与其他人争夺权力、地位、财富、名声等等,而是不与天地、自然、人性相争。前者对圣人来说不过是身外之物,无足轻重,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带来烦恼。常人都以为是他占有了权力和财富,却不知道其实是权力和财富占有了他。圣人却能明白这其中的差别,因而也就对这些无甚兴趣。
更进一步来说,圣人被推举为众人的官长这件事本身,也只是命运的偶然安排,圣人也不过“不得已”而已。
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
古人所讲的“曲折行事可以圆满”,哪里是空话呢!确实能够归于“圆满”。
人们常常认为“圆满”就是皆大欢喜,所有人都满意,事情按照预想发展,得到了好的结果。只有圣人知道,在治理天下这件事上,并不能有什么可以“预想”的东西,而是只能顺应自然。因此,最大的智慧绝不是得到,而是不失去。圣人忠实地按照这个准则行事,只是为了守护人们生活的安定。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无我”是非常难达到的境界。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凭借“我”来认识、评判、理解世界,并认为自己因此才获得了借以生存的一切。而我们的生存本身面临的问题大多并不复杂,因而也就对世界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只有当偶尔夜深人静时,我们可能开始思索自身的存在,然而随之便发现这问题如此地深远难测,很快就放弃了。
可是“无我”的智慧对我们又确实很重要,因为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自身与世界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复杂的关系,对于这世界上众多的事物和现象就难以建立起合适的认知,这种情况下,接受的信息越多,就在自己的头脑中制造了越多的对立,进而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因此,作为普通人,我们便常常发现,年龄越大,自己难以解决的烦恼似乎越来越多,只有积攒而没有解决。
假设我们能够从老子的这种思索中,了解到一些“无我”的做法,并把它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那么便逐渐能够消解掉那些烦恼,获得一种更加平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