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可笑的简中互联网

聊天软件,消息发出去,本地App正常显示,对方却看不到。

图文平台,评论发出去,没有任何出错提示,却无法在评论区找到。有时打了一段话,发送键一点击,便全部丢失。

视频发出去,不显示任何提示,公开发布的视频却只有自己的空间能看到,他人看不到。

这些在十年前人们第一反应是软件bug的诡异现象,今天已经成为了简中互联网的常态。越来越模糊的审核边界和弱智的软件逻辑,使得简中互联网平台的使用体验向着垃圾化的方向越走越远。

就此写一篇文章整理回忆一下过去,梳理这个让人无语的发展历程。

邮箱注册阶段

互联网最开始限制言论,也就是删帖、禁言了事,再严重一点,平台管理员会把账号封禁了。

在以前论坛、贴吧为主的时期,我们普通用户注册账号只用邮箱就行,不需要手机号,也并不需要实名认证。账号被无端封禁的事虽然也时长有,但是由于注册成本也很低,其实也影响不大。

手机号注册阶段

后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号注册成了常态。以微信为例,它最初是在11年到12年间推出,那时候它并行两种注册机制,一是手机号注册,二是和QQ账号互通,可以用QQ账号或者邮箱登录,在某一版本更新后微信甚至还能代收QQ消息。随着微信的用户数快速爆发,逐渐关闭了后一种注册方式,也和QQ完全脱轨了。

微信的这种变化也是简中互联网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App开始默认使用手机号作为第一注册方式。于是在简中互联网上,手机号就逐渐代替了邮箱注册成为主流。

移动互联网进一步下沉,逐渐深入到千家万户,其标志应该是16年到17年微信成为国民级应用以及抖音的推出。据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2016年春节六天时间,微信红包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总计5.16亿人使用微信红包,大约占了当时网民的四分之三。抖音也是在16年推出,并在17年后用户爆发式增长,直至它同样成长为一个国民级应用。

这两个平台同样都使用手机号+验证码作为默认注册和登录方式,方便了大部分不会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群体也能快速地开始体验App。

实名认证阶段

与此同时,互联网下沉到如此程度,实名制就应运而出作为一个加强网络监管的重要手段。也是在那个时候,网络实名制写入法律,所有的互联网App都开始强制要求实名。在那之前,大部分平台采用的是部分实名、关键人物实名,例如贴吧吧主这样的角色,在那之后身份认证就成了互联网的常态,但凡涉及到跟帖、评论的网络平台,连普通用户基本都需要实名制才能使用平台的功能。

网络实名制的强制推行,使全网封杀这种手段开始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一开始,是在禁止个体相关内容传播这个层面,例如对某些失德艺人的作品,在各种平台上进行下架和清理。后来这种手段开始扩展到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络名人,这些人由于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就会在主流媒体上被禁止讨论和传播相关内容。再后来,应用的对象进一步泛化,某些舆情事件的中心人物借助互联网发声,使得各种议论纷纷不休,于是这些相关人也享受到了类似于全网封杀的待遇。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现象,渐渐成为了简中互联网平台的常态。当下我们正处于这个阶段的末期。互联网实名制的推行、App不规范的用户信息收集行为以及法律的落后和监管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个人信息泄露。借着这个由头,即将到来的是“网证网号”阶段。

将来的人们使用互联网平台,就要用网号这些东西来注册了。但是可以想见的是,已经成为了既成事实的那些现象,将会顽固地在下一个阶段继续存在下去,并且随着网络治理的进一步收紧,又将会产生新的诡异现象。我们还无法知道,在那个全民使用网证网号的世界里,平台们又将会做出怎样荒谬可笑的事,给我们用户制造怎样的困难险阻。

保持平常心吧,静静地看它们演上一出好戏。


越来越可笑的简中互联网
http://qichendao.com/2025/07/13/越来越可笑的简中互联网/
作者
qichen
发布于
2025年7月13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