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十二:“为腹不为目”,正视自己的欲望

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是每个人人生的必修课。在十二章中老子从欲望的角度提出了圣人治世的原则——为腹不为目,这样的原则恐怕也只有真正心里为百姓着想的人才能够遵从,这样的圣人更是从古至今都难得一见!

本章原文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七尘解

佛教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说,说这六种感官所引起的欲望,此起彼伏主宰着人类一切的行动。本章的理念与此颇为相似,但主要落点在纵欲所带来的害处。

五色指青赤白黑黄,可以引申为绚丽多彩的颜色,它对应的感官是眼;人们一见到美丽的事物就被完全吸引,无法移开目光,这就叫五色乱目。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可以引申为各种各样的味觉,它对应的感官是舌;人们品尝到美味的食物时内心充满喜悦,只想大快朵颐,这就叫五味爽口。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可以引申为美妙动听的乐曲,它对应的感官是耳;人们听到美妙的音乐之时,便想要重复聆听,即使乐曲早已停止似乎还在脑中回荡,这就是五音乱耳。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在原野上纵马狩猎,那种时刻人们在骏马的驮负下飞一般冲向猎物,耳边充斥着呼呼的风声,心中眼中只有那将要猎杀的动物,杀戮的冲动和收获的期待将心神完全占据,世间万物仿佛都被抛在脑后。纵览人类在世上的诸般活动,心神的放纵无过于此了。当然了,这只是在古代,骑个马打个猎和今天的各种极限运动一比起来还是太过收敛了。当人们用自己生命做赌注,去追求感官的极限刺激时,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加疯狂的事呢?

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当人们得到了稀有的宝物和富余的财货,难免就会担忧如果失去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他一心想的全都是,周围的人会不会觊觎自己的财富,有没有人想要谋害自己。这样的情况下,他看待所有事物的眼光都将发生变化,曾经稳定的关系将走向破裂,曾经安定的心境也将不复存在。这就是行妨的含义。

当我们将以上五种行为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老子最终指向的都是心神——每一种感官都可以导致心神被一些事物完全占据而失去它的作用,停止对其他人和事物的响应。这对人来说显然是很危险的,如果再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就更加危险了。在“谷神不死”一章中我曾提过,谷神之所以神,就在于其虚而能应。这种沉溺在欲望中的情况,就是将虚谷变成了实谷,与死谷也没什么两样了,如此谷神也就不再“神”了。

正是出于对这些现象的观察,老子才提出,圣人治世,应当秉持“为腹不为目”的原则,让人们能够关注自己生存的根本,而不是一味沉溺于精神世界,忘却了自己所处的情境,迷失了自我。至于统治者亲自制造出各种言论惑乱人心、乃至在百姓之间挑起对立使他们互相攻伐,那更与圣人之行南辕北辙,不足与言了。

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应当更能体会老子的一片苦心,花花世界似乎有无数诱惑,让人们的追逐一生也无法穷尽,多少人带着疲惫的心灵,渴求在浊世之间寻一方净土而不可得。而这,不正是老子在两千年前就想要为百姓避免的生存困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