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六:“谷神不死”,玄牝的奇妙想象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又是一句极为重磅的句子。说它重磅,不是因为它在道德经思想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而是这“不死”二字着实刺激了后世无数凡人的贪生之念,乃至以“长生”之名在道之名下衍出无数玄门教派。

本博主在贴文中一向拒绝一切玄学讨论,今天我们从文学一点的角度来讨论老子关于“玄牝”的思想,还有一些关于“谷”的有趣思考。

本章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七尘解

这一章内容其实很好理解,千百年来之所以众说纷纭,无非就是被“不死”二字障迷了双眼。

只要拨开这迷雾,自然就能看出,老子在本章中只是展开了奇妙的想象,想象出宇宙间有一物,更先于天地而存在,并且孕生了天地,此物即名为“玄牝”。

这种联想非常自然。《周易·系辞下》中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样的表述。而其中关键的十六字——“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其实就包含了我们人类在蒙昧时代认知世界的重要方法论。

所谓近取诸身——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自然从小就会学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结合的产物。孕生在母亲的子宫之中,十月胎满,则呱呱坠地。

所谓远取诸物——那些人类最熟悉的动物,无论是猫狗牛羊,还是鸡猪驴马,都必然有两性交合,然后才能诞出新的生命。推至胎卵湿化,皆有所养育者。

至于无生之物,如那水,在天为雨,在地为泉,不论怎样变化,总是可以追溯到它上一种形态是什么。就算是石头,在风化、水蚀的影响下,也在这天地大循环之中聚散和合。

如此,再观天观地之时,自然有此疑问,天地难道就是自然存在的吗?根据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一切,大概可以推论,天地也不是自然就存在的,在天地变成天地之前,也一定有其他的形态存在着。

然而这天地之历史,已远超人类所能观测之极限,以其悠远无尽,故称为“玄”,又取其生天生地,合于万物变化之理,取其母性之包容,故称为“牝”。天地悠远之母体,此即玄牝。

至于“绵绵若存,用之不堇”,则是在述说这种造化之力难以察觉,又丝丝缕缕从未间断,实在是神乎其神,超越人类所思所想了。

那么谷神又和玄牝有什么关系呢?

谷神,并不是说某个神称作谷神。谷,即山谷,四面实而中虚。人站在其中呼喊,则必有回音久久回荡。以其虚而能应,故称其神。人身之内,亦有此灵谷。眼耳鼻舌身意,都因为这灵谷虚而不实,才能映照大千世界,衍生无数妙用。以此推之,宇宙间亦必有灵谷存焉,否则何以能化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呢?

又因其悠久难测,故称“不死”。说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了,本章三句话,都是围绕老子的奇妙想象而展开。从逻辑的角度来说,这种归纳推理并不靠谱,然而以我们现有的科学知识来看,却又有其形似之处。

再说句题外话,有人认为,这就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观,老实说仅仅这样几句话是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理论的。这也是为何推崇老子的人虽然很多,但最后却是儒家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正统思想,其根子就在于老子的宇宙观相较于周易的宇宙观无论形式上还是结构上都太过简陋不堪大用,因此才有汉初从黄老转向儒家的国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