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在五千言中评出最深入人心的一个词,那恐怕就是今天要解的“上善若水”了。这四字简练而优雅,又颇具意境,引人遐思,历来受人喜爱。
本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七尘解
本章以“若水”这样一个新奇的比喻开头,使人不禁疑惑,水不过是最为寻常之物,何足以称“上善”呢?
老子紧接着就解释了这样说的原因。但“利万物”和“居众恶”该怎么理解呢?
万物得水而生,天下间可以说没有什么事物功劳大过水的了,但它却从不自恃有功便高高自上,而是变化万千布散天地,或为江河湖海,或为霜冰雨雪,或为雾露云岚。高者浮于九天之上,下者蕴蓄五洋之间。其至纯至美,莫若清泉皓雪,至污至浊,可处恶沼腐潭。众人所喜所恶,于水而言皆若无关。如果要在这世界上选择一种事物来比拟“道”,那么又有什么能够比水更为贴近的呢?
在这句中,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一个差异,那就是人们更常听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说法,“利万物而有静”似乎很少见。这是传世本和帛书本道德经的版本差异导致的。本系列文章解读基本都采用帛书版本。之所以“上善若水”句采用传世本,是因为它更为人们所熟知,而且作者本人也偏爱这句。至于“利万物而不争”,虽然满足了现代人更习惯用的转折关系,作为单句意思确实更完整,但放到语境中却和末句“不争故无尤”显得重复且略有冲突了。
我们回到文本本身,“利万物而有静”这种表述相对转折来说,更多含有并列的意义,也就是说“有静”同样是水的德性之一。前文已经说过水的形态变化、位置所处、利生万物,为什么要把“动静”再单独拿出来说呢?
这大概还是因为生命的脆弱。我们知道地球上有些生命很顽强,上到万米高空,下到万米海沟,都有生物存活,不过这些生物的生命形式却大都比较简单。在人类生活的区域中,有一种地方虽然水源充足,却鲜有生物能够生存,那就是水流湍急之处。平时能够滋养生命的水流,在这种地方却展现出了拒绝生物存在的力量。大洪水更是以神话形式刻印在几乎所有文明的源头记忆之中,成为人类永恒难灭的恐惧。
也因此人们应该始终牢记,正因为水在大多数时候表现得较为克制,才有了万物生息和人类存在的可能,这就是水的“有静”之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