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把天地比作“橐龠”(tuo二声,yue四声),也就是风箱,真是个奇妙的比喻。上面放了一张风箱的图片,看看它的造型,你能想明白老子究竟是如何从天地联想到橐龠的吗?今天就来讲讲这个比喻隐含的想象力和有趣之处。
本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七尘解
在前一篇中,我们讲了“不仁”背后所包含的老子对社会的思考。这一篇可以视作“天地不仁”这个论点的进一步深入和发挥。
我们还从“橐龠”说起。其实说它是风箱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它作为一种鼓风器具可以用在金属冶炼方面,给炉子里送入更多空气,加剧燃烧反应,提高炉内温度。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最开始鼓风当然不可能就直接出现风箱这种结构精巧的东西,可以想象人们最原始的方式当然是靠嘴来吹。
要吹到炉子里去,嘴又伸不了那么长,自然就需要管子,这管子用陶制成,就称为“龠”。
再优化一下呢,人能吹气的原理就是可以把空气吸进肺里再释放。那其实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容纳空气还能够改变体积的容器。这样很自然地,就出现了用牛皮缝制的气囊,一张一合自然就模仿了人吸气吹气的过程,这气囊就称为“橐”,于是把气囊和吹管合在一起,就称为橐龠。

以老子那个年代来说,这种皮制风箱才是主流,从皮制的橐龠到木扇再到图中所示的风箱,别看结构简单,却花了一千多年时间直到宋元时期才演变成型。
说到这,大家可能还是不理解,区区一个普通的鼓风器具,怎么就能和天地扯上关系呢?老子的思维也太跳跃了吧。
要不怎么说智者的思维异于常人呢?他们总能跨越诸多形式上的繁杂,而凭借微妙的一点联系便找到事物间的相通之处。
在天地和橐龠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上,这一点联系就是——“风”。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是再稀松平常不过之物,可是只有智者才能理解,它对生命的意义无与伦比。
了解一些地理常识的人都清楚,地球上风带的形成,和太阳辐射、地球自转、海陆分布、地形地貌有着非常深的联系。
我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但却往往忽略了风在水汽分布、水系形成、能量布散上的巨大作用。风可以将水分从遥远的海洋带往干旱的内陆,也可以将陆地上水系富集之处的水汽统统带走而让当地气候干旱。它可以在携带潮湿温暖的水汽,使万物萌发生长,也可以携带干燥寒冷的空气,使植物凋零枯败。
而在华夏文明肇始的黄河中下游、华北平原地区,正是最为四季分明的季风性气候。在这里,春天东风唤起万物生机,夏天南风带来潮湿水汽,秋天西风劲劲一派肃杀,冬天北风凛冽万物闭藏。
就像那橐龠一开一合吹出空气一般,天地间似乎也有一大窍循着四季的周期吹出四向之风,主宰万物生杀。
橐龠尚需人力鼓动,这天地大窍却似乎只是中空虚无,并无开合之迹,然而却生生不息,年复一年。自然之伟力若斯,观之者岂能不为之叹服呢?
所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正是对这天地大窍生杀万物的一幅速写。言及此处,读者应对这“天地不仁”又多了一分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