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算我们并不理解这句话中刍狗的含义,读来也会有一种冷漠疏离之感。仿佛有神明在天上冷眼观世,对众生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无动于衷。不由让人想问,老子是怎么想出如此冷冰冰的话语,给所有阅读的人当头浇下一盆冷水。
本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七尘解
本章按含义可分为三部分。前两句讲“不仁”,中间两句是橐龠的比喻,最后一句则是讲“守中”。我们依次来讲。
理解第一二句的难点在于“刍狗”,这是一种早已脱离我们生活的祭品,完全消失在现代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了解。
首先要知道,祭祀关乎古人精神世界的终极寄托,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它的重要性甚至还排“戎”之前。也因此,祭祀在漫长的历史中,不管是祭礼、还是祭品,都一直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毫无疑问,天地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最敬畏、也是最高级的祭祀对象。而祭品亦有太牢、少牢等级之分。“刍狗”,也即用草扎的狗,只是一种临时的祭品,可想而知其地位之地下,远不如“三牲”(牛羊猪)了。
人们把祭品用隆重的仪式献给天地,以求获得祝福。却不知,他们本身对天地而言,也和那祭品并无什么区别。至于那祭品是牛羊,还是刍狗,就更没什么区别了。老子之所以取刍狗做喻,意在用其平凡和普通。
同样的道理,百姓把最真挚的爱戴交予圣人,高声赞美他的智慧,给他献上珍贵的礼物,希望得到他的青眼。然而在圣人眼里,也与那刍狗无异。有人会问,圣人和百姓都是人类,这么看待他人岂不是有贬低他人人格之嫌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因为圣人的地位在社会中举足轻重,因此对他的要求也就异于普通人。
也只有当圣人能够无所偏私,对治下之民一视同仁的时候,民众才能够活得轻松自在。否则,如果圣人凭借智慧和地位以及手中的力量为自己牟利,又有谁能够阻止他呢?可想而知,这样的社会中,圣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而百姓人人都要为满足他的欲望奔劳忙碌,一生无所休止了。
至此,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的理由,便已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