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七:“天长地久”,天地不自生之德

今天来解“天长地久”这前半章。经过历史的演变,这个词好像早变为了歌颂爱情忠贞不渝的意思,这种变化略一咂摸倒也有些趣味。

本章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七尘解

本章以天长地久为起始,并无特殊含义。这文意上承第六章谷神、玄牝之论,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上章解读。

然后讲了天地不自生,紧接着便是“是以”一句,这个转折的逻辑再次印证上章解读中提过的“十六字方法论”。

效法天地的思想,贯穿于整部经文之中。那么在这里老子是怎样把天地的作为和圣人的立场联系起来的呢?

老实说,这种联系作为现代人不换个视角的话已经很难理解。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在钢铁丛林之中,衣食住行大多是人造产物,便少了许多对自然的敬畏。七尘接下来就分为天和地两部分说明。

《三字经》有云:“三光者,日月星”。日月星辰便是天幕的核心。太阳的重要性无须多言,如果没有太阳光照,狩猎采集时代的人们既不会有什么可以采集的东西,更不会有什么能够供他们狩猎的东西了。进入农耕时代,太阳光照更直接关系到庄稼能否生长成熟。贯穿人类数万年至今的历史,太阳提供的能量都是绝对的生命源泉。

至于月亮,古人虽然不能理解所谓行星卫星的系统,至少也能从朔夜的黑暗了解到,如果没有月亮,夜晚将会是如何的危险难熬。此外月亮还是人们制定历法的重要参考,没有月亮的盈虚变化,我们的历法可能就只剩光秃秃的1-365个日期编号。

而星星呢,它们的光芒虽然远不如日月,但是胜在数量繁多。那漫天的星图,在远古时代赋予了人类定位和导航的最初可能。没有星星,人类连穿越草原和沙漠都极其困难,更不要提跨越海洋,穿行大陆了。在发展出文明之前,人类可能就被困在地球的一角因为极端天气而灭亡了。

说完三光,还要说说天象。三光运转于天幕,虽然每日推迁变化,但却极有规律。而天象则不同,风雨雷电、雾雪霜虹在季节的整体上或许呈现出一种隐约规律性,但是其发生的时间、影响的范围却始终让人无法预测。正因其无法预测却又对农作甚为重要,才让人们在数千年的农耕史中始终都祈求着风调雨顺,直至今日也不能例外。

说完天空,再说大地。日月星辰遥远难及,风雨雷电时作时收,唯有大地我们一刻也不能离开。没有大地,人类连一寸立足之地都不会有。没有大地化育万物,人类的衣食又能从何而来。这大地是万千生灵与人类共同的家园,一切有生无生之物,在这大地之上无尽轮回。

今天一块石头里的钙原子,明天可能溶解在水中,后天便被植物吸收,然后在漫长的生物链循环中,进入人的身体,作为骨头的一份子陪伴人度过一生,又重新随着人的埋葬回到大地之中。如此循环往复,地球的生灵就这样生息繁衍,演化出万千形态,所以周易才有“厚德载物”之赞誉。

如果天有其私,那么日月星辰可能就不会按规则自发运转,而是被天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排成美丽的图画。

如果地有其私,那么它或许就不再允许生灵得到生长发育必须的物质,而是把所有物质聚在一起随意挥洒。

正因为天地无私,万物才有了可以生息繁衍的条件,人类才获得了可以生存的空间。

也是出于对天地的感恩和敬畏,圣人才有了这份效法天地的责任感。有这种责任感在,那个时代才足以称为华夏文明作为一个整体的田园时代,也是老子念念不忘、难以割舍的精神归宿。中华文明源头的独特光彩,也从这“不自生”三个字中闪耀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