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来解第七章的下半,这里有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圣人真的无私吗?
这问题在解读道德经上属于一个关键的基础性问题,不夸张地说,如果你想考察一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水平,只要问他这一个问题就可以看得八九不离十。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利”。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永远是人生活在社会中不能逃避的话题,而圣人居于无上之地位,他对“利”的态度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
本章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七尘解
对上半的解读,已经详细解释过圣人效法天地“不自生”之德,将自己此“身”的利益置于万民之后。然而最后仍有这半句,看似不仅矛盾而且十分多余。
“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这句话仿佛就是故意为了为难后世的解读者。
圣人到底有私还是无私?难道论证了一大圈,圣人无私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全自私自利?那岂不是说无私只是一种表演吗?
老子想到后世为了这一句半句抓狂的样子估计会乐得开怀大笑了。也不奇怪,“无私而成其私”和“无为而无不为”一同成为了后世攻击老子是“阴谋家始祖”的最大把柄,老子岂能不乐呢!
实际上解读“无私而成其私”这句话的关键,就在我昨天那篇“不解经”的帖子中。当我们以“玄”之视角来看,也就是将“有欲观徼”和“无欲观妙”结合在一起,这句话不过浅显之极也。
但我们仍然还要从语言的角度进行一番考察。对“圣人真的无私吗”这个问题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否则“观徼”便没有结果了。
圣人当然不是无私的。这种有私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他对情感和社会关系的接纳。父母、兄弟之情,朋友之谊,夫妻之爱,这些感情都是自然生发的。不要说人类,就是群居的动物之间,也能观察到这些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当人类文明发展之后,自发地在社会层面对这些关系进行了演化,但仍然不能磨灭它的自然属性。那种所谓大公无私、天下为公的理念老子并不赞同。
第二,他对利益的清晰认识和不耻于谈论。哪怕是狩猎这样原始的人类合作,也要在分割猎物时制定公平的规则。在社会合作中,所有不愿谈利、耻于谈利的人,无一例外在背后都对利益有着无比深厚的渴望,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例外。能做到合理的利益分配,才会被民众推举成首领,后世所谓的假圣人只谈道德不谈利益不过是笑料耳。
第三,他对自身地位的认识和对自己道德的约束。老子所说的圣人,指的范围从来都很小,也绝不会随意扩大。如燧人氏带来火种、有巢氏教人筑屋、神农教民耕种、黄帝制作舟船,这些凭借智慧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又与自然相处不悖的先行者均可称为圣人。至于后世圣人之称越来越掉价,以至于皇帝都敢自称圣人,只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无聊之举罢了。
以上三点便足以概括圣人有私,私在何处了。然而“故能成其私”这句之所以不可或缺,还在于用这五个字继续否认掉了所有的纯粹神圣。正如我在第一章解读所说的那样,道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已经否定所有神圣,如果在这里忘了加这五个字,再造出一个无私的神圣出来,那又要让老子自己捶胸顿足、追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