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可谓是相当理想主义的一章, 或者更加刻薄一点说,本章的主张在政治上是十分幼稚的。然而老子的一颗赤子之心,也正是从这种理想主义中表现出来。我想,也许正是这种理想主义,让老子心中生出了对百姓的不忍心、对世俗的不认可。至于老子写下《道德经》与骑青牛出关,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吧。
本章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七尘解
从文意上来说,本章完全是在十八章基础上进行引申和推论。“智慧”、“仁义”、“孝慈”这些概念再次出现。
十八章提到,“智慧出,安有大伪”,本章就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八章提到,“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本章就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但是仅仅讨论现象那还不够深入,于是在此基础上,老子又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圣人如何才能做好这三件事呢?其关键就在于修养自身,使自身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境界。下面逐句详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禁绝那些“圣贤智者”的学问与智慧,民众会获得更多的自由。禁绝那些“仁心义气”的道德与名声,民众会恢复本然的亲和。禁绝那些“工巧便利”的思虑与谋划,罪恶与暴行就会销声匿迹。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上面三句话,尚还不足以称作圣人行事的根本,因此更进一步论述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关键就在于,重现心灵的本真,坚守空白的觉知,去除人我的分别,减损自己的欲望,除灭对未知的好奇,抑制对未来的忧患。
见素及之后共计六个要点,是典型的并列结构。本章虽然没有出现“无为”二字,但是这六个要点,每一个都契合“为道日损”的思想,以此为基础“损之又损”,终将达到“无为”的境界。
回到最初的讨论,为什么说本章在政治上显得十分幼稚呢?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具备操作上的可行性。圣、智、仁、义、巧、利,之所以在社会中越加显扬,是因为它发源于每个人内心的需要。通过艰苦的修行,圣人或许能够照看好自己的内心。然而要去改变他人的内心,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便是圣人也力有未逮。
两千年多后的今天,我们回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到社会形态与生产方式经过数次革命性的变迁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总的来说,人类构建的组织越来越复杂。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要从一种复杂的社会形态,完全地转变回一种更为简单的社会形态,就像让一个人返老还童一样不可思议。
在老子那个年代,或许对这种可能性的存在还有一丝丝的侥幸。但是在今天,这最渺小的可能也可以完全否定了。然而,即使老子“绝圣弃智”的政治理想注定无法实现,他的思想中所饱含的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却仍然足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温暖。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十二个字,并非只对有志于治理天下的圣人才有意义,它对我们这些心灵被社会枷锁的现代人同样重要。只有当我们不畏于正视自己的心灵,我们才能去探索属于自己人生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