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二十一:“孔德之容”,恍惚中方能悟道

老子用了二十章无法说明白道是什么,到了这第二十一章,他终于想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始尝试传授我们应该怎样悟道。在本章中,老子以“恍惚”为支点,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这样的道理——道的作用方式和我们悟道的路径是一致的。一起来看看老子是如何展开论述的吧!

本章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吔。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七尘解

本章老子先再次强调了道与德的先后关系,指明德从于道。然后给出了在恍惚之中体悟道的路径。最后点出,大道横跨今古,作用不息,而能如此肯定它的延绵不断正是因为通过对道的体悟,觉知了信的存在,方才得知。下面逐句解释。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无论多么幽深广大的德行,都是从大道衍化而来。

世间万象,至大莫若天地,至广包含万物。天地万物纷繁复杂,大者似乎亘古永存,小者似乎难度朝夕,他们所禀赋的德行看起来各有不同,然而却是从同样的大道衍化而出。

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吔。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大道造生万物,只在恍惚。忽恍之间,仿佛有万象变化。恍惚之间,仿佛有万物生成。至极的黑暗杳冥之所,却藏有天地万物得以衍生的精粹。这真精切实存在,因为它作用的时机如此确切。

恍与忽都是人的心理状态,但在这里的第一含义只是一种借用,表达一种无形无象间生机默运的状态。

天地造化万物无时休止,在人类未曾出现前也生生不息,那时既然没有人类观察这自然,难道自然就停止衍化了么?同样地,在那些荒无一人的不毛之地,自然也从来没有一刻停下衍化的步伐。生命的繁殖与衍化是宇宙中最为璀璨的奇迹,其中的奥秘杳冥难测,即使到今天我们也只是在生命体的功能和结构上有所认知,而那创生生命的源动力,还仍旧处于并将只会处于这“恍惚”之中。

这段话既是对自然衍化的解释,同时也是对我们体悟大道的指引。正因为我们人类同样是万物中一员,这造化之力也就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上起着作用。

再说恍与忽二字,一个以竖心作为形旁,一个以心字为底,前者用光来表示大道运行在模糊不清的领域之中,后者用念头来表示造化的微妙瞬息万变难以把握。造化之力,是世界意志的体现,我们想要感知它的存在,就必须隐去自身的意志。

五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它们只要处于运行的状态,就会时刻调动我们的意识去处理来自世界的繁复信息。因此,要想在自身之中体会到大道的变动,就要使五感不逐于外物,而融合为一。这样也就同样造成了一种恍惚的状态,与大道的运行相合。

人身中亦有万物存在,于是在恍惚之中便察觉到了万物翕然变化的奥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信”之含义。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从现今上溯到古代,大道的作用从来都没有停息,而衍生出了万物的初始。我是怎样知道自然如此的呢?就是凭借真精之信。

至此,本章以“孔德”为起始,以“恍惚”为核心,以“真精之信”为依据,老子为我们指明了体悟大道的切实路径。然而说其切实,却又太过虚幻,因其仍然虚无缥缈难以捉摸,而这种“恍惚”的感觉,又为“道可道,非常道”做出了生动的注解。


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个问题是古往今来所有智者共同思考研究的难题,他们也各自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而老子在本章所言说的,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给出的一种独特回复,那就是让自我与世界在大道中达成和谐。不管是否自觉,我们每个普通人也都在用自己的人生实践性地回答着这个问题。希望本篇文章能够给你一些启发,让你在认识自我的道路上再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