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众化之后,有用的知识就从上面消失了

今天分享一个观点–互联网大众化之后,有用的知识就从上面消失了。

事实上这个过程不仅从互联网的整体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也可以从某些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过程看到缩影,如今AI大语言模型广泛应用也不改变这个判断的准确性。

尝试分析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最主要的大概有两点。

第一,参与者的改变。一种新技术、新事物的出现,最先应用它的人,一定是最能接受新东西、嗅觉最敏感的那类人,这种特质大概率会在他们个人的生活各个方面发挥作用而使其具有广泛的视野。乐于尝试、有精力折腾是高素质群体的共同特征。一种技术变得大众化,也就是一个参与者水平逐渐变低最终到达人群平均水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有用的知识就被稀释、被淹没、被反对而消失。

第二,话题空间的改变。当一种技术逐渐具有了大众影响力,监管力量就必然要进入其中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性。这就意味着话题空间的收缩,可以谈论的东西逐渐变得不能谈论,人们表达的欲望却不会消失,反而因此而变得更加强烈。于是语言就像石缝里长出的树苗那样变得扭曲而涣散,所有的意象都变得远离它的本意。有用的知识失去了可靠的载体而不能够传播。

“太上”这一篇,最后的一个层级为“侮之”,人们不愿意相信世界和自我的堕落,于是便转而攻击起了那些尝试让他们明白现实的人,这就是人类社会永远不会改变的道理。